中国-加拿大肉牛产业合作联盟在京成立

6月12日上午,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China-Can...

6月12日上午,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China-Canada Beef Industry Alliance)成立大会在北京泰山饭店隆重举行。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畜牧业司、科教司、国家质检总局国际合作司、中国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农林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Lethbridge研究中心、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肉牛协会(CBBC)等中加两国政府、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中加两国肉牛及相关企业的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主任孟庆翔教授主持。

会议选举产生了首届联盟领导层,农业部原总畜牧师、原畜牧业司司长王智才同志被选为理事长,孟庆翔教授和加拿大肉牛业协会主席Garner Deobald博士分别被选为常务副理事长。许尚忠、翟琇、刘玉满、刘书杰、李和、史文利、徐少玉、刘振国、邵堃、林梁、高继伟、孙彤彦、郑铁明、蔺进、Leluo Guan、Michael Latimer、Graham Plastow、Tom Lynch-Staunton、Robert Watson、Calvin Booker等21位专家和企业家被选为联盟副理事长。温都苏被选为联盟秘书长。许尚忠、Wenzhu Yang等2人被选为专家委员会中方主任和加方主任,周振明、刘继军、Zhiquan Wang、昝林森等4位人被选为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加两国48家科研、协会和企业被选为常务理事单位。

会上,王智才理事长代表联盟发表了讲话。王智才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现代化,特别是畜牧业现代化和扶贫脱贫取得了巨大进展。虽然自1980年到2015年的35年间,中国牛肉总产量由每年26.9万吨增加到每年700.1万吨,提高了25倍。牛肉是我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仅为5.5公斤,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南美洲国家人均30公斤消费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是在中加两国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下,由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与加拿大肉牛产业发展协会(CBBC)联合发起成立,首批常务理事单位共48家,涵盖了两国主要的肉牛及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联盟将积极贯彻和执行两国农业及肉牛产业政策,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项目咨询、技术推广为手段,在推动两国肉牛养殖及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同时,也要为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肉牛产业发展和老百姓脱贫致富发挥更大作用。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公使Dave Murghy、农业部畜牧业司调研员王健代表两国政府部门在会上致辞。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在致辞中表示,中加两国农业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孟庆翔教授团队与加拿大肉牛产业协会深化技术合作,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中加两国肉牛行业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去年11月3日,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与加拿大肉牛产业协会(CBBC)在韩长赋部长和麦考利部长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这从分表明了两国政府对于肉牛产业合作的重视,也是两国肉牛产业方面合作强有力的支撑,相信在中加两国政府的支持和产业界的积极参与下,中加两国肉牛产业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畜牧业司调研员王健指出,我国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丰富优质的地方品种资源。2015年,我国牛肉产量达到70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牛肉产量占我国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8.1%,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近年来,为推动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农业部从多个方面着手,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发布《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和《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三是加快良种繁育和推广。四是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加肉牛产业合作联盟的成立,将为两国肉牛产业界建立一个讨论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共商对策,互取其长的良好平台。希望联盟充分发挥产业领军作用,团结带领成员企业,砥砺奋进,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共同推动两国肉牛产业更上新台阶。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公使Dave Murphy表示 ,非常荣幸能够见证联盟的成立。中加两国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两国合作的典范。自去年11月,中国农业大学肉牛研究中心与加拿大肉牛产业协会在韩长赋部长与麦考利部长共同见证下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成立了联盟,并有这么多的机构参与,这充分说明了两国产业界对于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相信通过联盟这一平台,能够发掘出更多的合作项目,为两国农业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In this article